中文版 | English

    第七届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闭幕词
    发布日期:2016年11月12日 15:54 浏览次数: 来源:本会理事长林金辉教授 作者:本会秘书处 字号:[ ]


    进一步发挥年会品牌效益,为做好新时期中外合作办学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专业支持

    ——林金辉在第七届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闭幕式上的闭幕词


    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为期一天半的第七届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就要闭幕了,受大会组委会委托,我向年会致闭幕词。

    我谈两点意见。

    一、会议开得很好,取得重要成果

    据统计,出席本届年会的代表共500多人。大会组委会秘书处告诉我,报名参加本届年会的有870多人;由于规模控制,还有300多位报名者未能受邀参会。500多名代表来自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代表10多位,大学校长70多位,高校国际处、教务处及其他部门处长130多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负责人200多位。年会收到论文78篇,经组委会审定,52篇收入分发代表的《大会论文集》。教育部学位中心、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领导以及有代表性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负责人和著名专家学者共17人在大会上作报告;4个分论坛研讨环节,更多代表发言分享理论成果和办学经验。

    从第二届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开始,每届报名人数都超过预定的规模人数。为什么我们的年会报名那么踊跃?为什么我们的年会,每一届到了闭幕式,会场还是座无虚席,而不像国内一些学术会议虎头蛇尾,到了最后需要请学生来把座位坐满?答案是,我们的代表都是抱着真心实意来支持、来研讨、来交流的;他们在办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困惑,也希望能够在年会上找到一些解决的办法或思路。可以肯定地说,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理论研究和办学经验的总结和交流,是中外合作办学实践的需要,是中外合作办学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需要;年会作为政府、中外合作办学者、校长以及专家学者高端对话的平台,主动顺应了中外合作办学实践发展的需要。

    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支持机构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的大力支持和正确指导,是年会成功的重要保证。教育部国际司司长许涛高度重视本届年会,在本届年会筹备过程中,许涛司长给予多方面指导,他指出,中外合作办学要不忘初心,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做好新时期中外合作办学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专业支持。许涛司长由于临时重要任务改变行程,未能莅临年会;他特地从外地发来信息,并委托国际司涉外办学和监管处闫炳辰处长打来电话,对各位代表表示感谢和问候,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同时,许涛司长专门委托副司长李奇勇出席本届年会。中组部、教育部相关方面负责人共9人出席了本届年会。教育部国际司李奇勇副司长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提质增效,发挥作用,服务大局,做好新时期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的讲话。他肯定了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及其科学研究取得的成就,并指出当前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和国际形势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他还对新时期中外合作办学发展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明确的要求。

    (一)主要学术成果

    本届年会是学习、贯彻和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的一次重要的学术盛会。代表们在大会报告、分论坛以及茶余饭后,围绕中外合作办学如何提质增效、服务大局、增强能力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研讨和交流。事实已经证明,本届年会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达到了预期目标。

    这些成果主要体现在:

    ——围绕中外合作办学如何打造中外人文交流品牌,为民心相通夯实民意基础提出了许多新思路和新办法。

    ——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意义和中外合作办学的新机遇和挑战有了深刻的认识,提出了许多具体落实措施。

    ——在促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面,一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理论。

    ——许多一线管理者就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制度的完善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出了很好建议。

    ——在微观层面,探讨了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提出许多很好的理论观点和具体办法。

    我深深地感受到,整个大会贯穿了浓浓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氛围;大家谈理论,辅以实际,使理论不再显得深奥;谈实际,把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使经验可推广、可复制、可分享。

    所有这一切表明,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经过7届的发展,已经成为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的常青树。

    (二)服务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中心工作

    会议期间,年会组委会承办了中组部、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工作座谈会和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专家座谈会,更加直接体现了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服务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中心工作的定位和宗旨。

    受中组部、教育部委托,本届年会组委会承办的两个工作会议分别于1110日和11日在代表驻地召开,即中组部、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座谈会,以及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专家培训会。出席两个会议的代表分别为30人和105人,均从本届年会代表邀请。

    在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套开教育部工作座谈会,这已经是第二次了。201211月,海南省教育厅参与主办的第三届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也套开了一个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工作座谈会。这种办会模式具有创新性,效率高,成果好,也使年会的规格和质量进一步提升。

    (三)年会期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召开成立大会

    11月10日年会代表报到当天,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在座的150多位代表作为首批会员出席了成立大会。在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研究分会的成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为政府决策服务、为办学实践服务,从此变得更加制度化和机制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是由有志于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事业的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组成的全国性中外合作办学学术团体和行业协调机构。我们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同心同德,不忘初心,做好科学研究工作,为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服务大局提供理论支撑、专业支持和人才保障,办好人民满意、政府放心的一流研究会。

    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会是在《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理论支撑的好政策感召下得以成立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理论支撑。完善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布局,加强国际问题研究。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社会力量开展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研究。支持大学智库合作。健全教育对外开放事业发展数据统计和发布机制。建立教育对外开放专家咨询组织,建设研究数据平台,健全决策机制。《意见》字数不多,对理论研究花了这么多的笔墨,的确来之不易。这是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的重要机遇,也是沉甸甸的社会责任。近一年来,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和智库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家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领导多次强调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要做政府决策的建言者、政策效果的评估者、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和办学实践的引领者。

    值得一提的是,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会的成立,离不开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大力支持和正确指导,离不开广大中外合作办学者和办学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在未来几年,我们将在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下,秉持学术为本、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理念,做好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开展高水平学术活动,推动全国性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新局面的形成;二是打造国家级智库平台,服务政府决策;三是开展针对性咨询服务,引领办学实践;四是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树立良好国际形象;五是建章立制,在提升服务能力上下功夫。

    二、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

    (一)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的价值

    德国哲学家、诗人歌德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有一位美国学者也说,教育研究是不结果实的树,意思与歌德的话差不多。的确,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的价值问题是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走到第七届时应该进一步加以反思的问题。

    这个问题曾经是第一届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主题的组成部分(第一届年会的主题为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的价值、任务与方法)。那时,代表们讨论热烈,普遍认为,学术为本,咨政育人,服务社会是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的价值与任务。不过,那时的研讨更多地体现在应该,对如何的问题研讨还不够深入。

    现实中,一些研究者对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价值认识模糊的现象至今仍然存在。例如,一些人发表论文只满足于对自己晋升有用,或者只是满足自我成就感。一些人选题脱离实际,闭门造车。决策部门以前反映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用不上,不够用的现象,如今已经有根本改变,但研究仍需要进一步做好。

    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具体体现在:1.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和专业支持。理论研究不能代替政策研究,但它必须通过开展基础性研究、前瞻性研究、针对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成为政府决策的引导着和先行者;同时,它必须成为政策的评估者,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反馈信息,为政策制度的完善、执行和修改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2.为办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规划研究和针对性专题研究。3.为社会舆论提供引导和指导。当前,经过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中外合作办学的主流话语体系初步形成,社会舆论日益向好,这是基本面。但是,少数媒体由于无知或者利益驱动,对中外合作办学做出不实报道或虚假报道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学生和家长对中外合作办学了解不多,处于迷茫状态或者盲从状态;一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学生报到率不高,与学生、家长受到负面社会舆论影响不无关系。种种现象表明,中外合作办学的社会关注度高,社会美誉度却不够高。推进中外合作办学主流话语体系的进一步形成和成熟,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是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的又一价值体现。

    (二)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如何体现价值

    在做好新时期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方面,必须在如何上下功夫。

    1.要有主动意识和主动姿态,在实践中提升服务能力

    中外合作办学实践是活生生的、火热的。科学研究工作者要自觉投身于中外合作办学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实际研究工作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理论脱离实际,理论空洞,书卷味太重;二是实际脱离理论,陈述事实,就事论事,发表局部经验或个人感想,以偏概全,不能上升到一般理论和普遍性原则。要在实际研究工作中花大力气克服这两种偏向。

    2.要有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注意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科学性与可行性有时不是一回事。写出来的东西可能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让人觉得科学性不错;但是,这些东西很可能现实针对性不强,研究的不是真问题;或者提出的建议和措施在现实中没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这样的所谓科学性也只能孤芳自赏,自娱自乐,没有社会价值。

    3.要有学术的相对独立性和研究的纯洁性

    对于理论工作者来说,学术研究是超越不合理干扰而追求真理的权利。学术自由历来就是理论创新的土壤和保障。只有保持研究的相对独立性和纯洁性,学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有可能不人云亦云,在为政府决策和办学实践服务中做到帮忙,不添乱;政府和办学者在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过程中碰到难题时,才有可能以深厚的学术底蕴为他们扛一扛,闯一闯,为他们提供理论支撑和专业支持。

    在今天,学者需要淡泊名利,需要有追求真理的理论勇气和学术精神。这种勇气和精神的生动写照便是板凳甘坐十年冷,文字不写半句空。我愿用历史学家的这一句话与各位代表共勉。

    女士们,先生们,请允许我再次表达谢意。

    各位代表远道而来,大家的共同努力工作是本届年会取得圆满成功的根本保证。我了解到,有不少代表是11日凌晨赶到的,没睡好就赶来参加开幕式了。我要对各位代表不辞辛苦、通力合作表示衷心的感谢;我还要感谢中组部、教育部相关领导和有关方面负责人,以及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教育部学位中心、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领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领导等,他们亲临指导,使会议的方向更加明确,规格层次更高;还要感谢主办方之一河南省教育厅、承办方中原工学院,感谢河南省政府、郑州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他们为大会的成功举办付出了许多辛劳;同样的感谢要送给所有为本届年会付出辛勤劳动的会务组和后勤保障组工作人员。谢谢!

    再次感谢各位的光临!祝大家返程顺利,身体健康,工作愉快!

    我宣布,第七届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胜利闭幕!

    谢谢大家!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 All Rights Reserved,BCFCRS,CAHE.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曾厝垵西路7号厦门大学海韵园科研2号楼 361005;电话:86-592-2521599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01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