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好新时期中外合作办学工作
——时任教育部国际司副司长李奇勇在第七届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编者按] 教育部国际司司长许涛高度重视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给予大力支持。在本届年会筹备过程中,许司长给予多方面指导,他指出,中外合作办学要不忘初心,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做好新时期中外合作办学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专业支持和人才保障。许涛司长因临时重要公务改变行程,未能莅临年会,特地委托分管副司长李奇勇出席年会并讲话;许司长还让相关负责人转达了他对各位代表的感谢和问候,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尊敬的瞿会长、王秘书长、訾厅长、王主任、康秘书长、车主任、林理事长,各位代表、各位同事: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能够与大家相聚在郑州,在黄河母亲的怀抱,共同商讨中外合作办学大计。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为我们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不懈努力。在此,受许涛司长的委托,我谨代表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河南省教育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和中原工学院等会议组织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我围绕“提质增效、发挥作用、服务大局,做好新时期中外合作办学工作”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我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新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教育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格局,在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主要体现在:
一是几项重点工作又新又好。1.今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国教育对外开放进入以提质增效为核心追求的新的历史时期。《意见》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指导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文件的核心内容主要有六个方面:加快留学事业发展,提高留学教育质量;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涉外办学水平;加强高端引领,提升我国教育实力和创新能力;丰富中外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拓展发展机遇和空间,促进教育领域合作共赢;实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促进沿线国家教育合作。2.今年6月,教育部出台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了教育合作的使命、合作原则、合作重点,以及一些新的思路和理念。以上这两个文件将引领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3.中外人文交流成果丰硕。自2000年起,中国先后与俄罗斯、美国、英国、欧盟、法国和印度尼西亚建立了六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人文交流,已经和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一起,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稳定发展的三大支柱。2016年6-10月,先后举行中美第七次、中法第三次、中俄第十七次、中印尼第二次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会议;上个星期,在北京举办了中国-欧盟国家教育部长会议、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政策对话。今年12月,还将在上海举行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四次会议。中外人文交流的根本理念是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随着这些机制持续深入开展,中外人文交流成效将会愈发凸显。
二是双向留学趋势不断加强。近年来,中国出国留学、留学回国、来华留学人数均大幅增加。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输出国,截至2015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2.37万,留学生遍布180多个国家。各类留学回国人数总数为40.91万。从1978年到2015年底,222万人已完成学业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留学生的80%。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已成为亚洲重要的留学目的国。2015年,共有39.76万人次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华学习,分别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15年底,来华留学规模累计已达372万人次,毕业生中涌现出了埃塞俄比亚总统穆拉图、哈萨克斯坦总理马西莫夫、越南副总理阮善仁、泰国公主诗琳通等国家领导人。中外合作办学招收优秀国际学生成为新亮点。宁波诺丁汉大学等7家中外合作大学目前在校的国际学生总数为1940人,生源遍布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80%以上攻读学位。中外合作大学的国际招生与国外合作大学使用相同的招生标准,以上海纽约大学为例,很多国际学生为了就读上海纽约大学而拒绝了剑桥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名校的入学邀请。
三是中外合作办学稳步推进。目前,经审批或复核通过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计2470个,其中包括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8所正式设立的中外合作大学,正在筹备设立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目前,本科以上层次二级机构和项目1213个,涉及理工农医人文社科等十二大学科门类200多个专业;从办学规模来看,各级各类中外合作办学在校生总数约55万人;从合作对象上看,涉及36个国家和地区,830所外方高校,720所中方高校,外方高校中包括美国杜克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纽约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近10所全球前TOP50的高校,中方高校包括近百所211/985高校。2015年,第三方评估报告对中外合作办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引进了一批高质量境外优质教育资源,高质量中外合作办学资源增多,在满足选择性教育需求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我国教育不断注入新的活力”。目前,高水平、示范性的中外合作办学不断出现,尤其是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7家中外合作大学,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独特样本。2016年,7家中外合作大学文理科录取平均分数线比全国高考文理科一本平均分数线分别高出30分和50分以上。中外合作大学先进、独特的办学理念,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喜人的办学成果,引起了舆论媒体的广泛关注,得到社会的高度肯定。
四是常规合作与交流形成机制。加快培养国家五类急需人才,加大非通用语种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和来华杰出人才的培养力度,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了人才保障。2015年,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方面,共录取996人,涉及33个国家、38个非通用语种;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方面,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派首批23位研习人员;推进国别区域研究全覆盖;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委托国家留学基金委设立“未来科学家项目”,有针对性培养一批顶尖创新人才、领军人才和大师级人才;在培养来华杰出人才方面,积极落实“来华留学高端硕士学位奖学金项目”,2015-2016学年共有来自30个周边国家和部分非洲国家的140名学员来华学习。为配合中国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建立42家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共覆盖国别超过90个,重点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的全覆盖。
二、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的新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对外开放,关键是提高质量,而不是盲目地扩大规模”、“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要服务和服从于国内改革发展的需要。中外合作办学工作面临新的趋势。当前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和国际形势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中外合作办学办学者需要努力整合国际、国内资源,提升办学层次与办学质量,增强中外合作办学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带动作用,以此共同把握新的历史机遇,顺应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新趋势。
一是从追求数量转变为追求质量。目前,全国700多所高校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已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主力。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要更加充分地发挥中外合作办学在提升学校教学实力和国际化水平等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定期开展质量评估工作的机制,规范办学秩序,加大处罚和引退机制建设,淘汰部分未达到法定办学要求、未按照合作协议约定投入办学资源以及质量评价较差的机构和项目。另一方面要加强典型示范,择优扶优。总结办学经验,发现一批办学思想明确、办学成果显著、管理制度完善、社会声誉良好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加大宣传,发挥示范作用。境外资源从批量引进转向聚焦优质,严把资源入口关。利用国际国内两种教育资源,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抓住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的历史机遇,指导高校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地引进并有效利用境外优质教育资源,要强强联合,典型示范,真正引进强校名校;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重点支持高校在理工农医等自然科学领域及先进制造现代农业和新兴产业等领域开展合作办学;要严格控制外国高校连锁办学,防止低成本重复性学科建设。
二是从吸纳学习转变为逐步输出。中外合作办学在发展初期主要关注学生的留学需求,重视合作专业的市场表现,对学科建设不够重视,导致整体水平不高和专业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当前,中国社会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阶段,要求中外合作办学必须有领先一步的意识、基础与能力,必须克服各种办学短期行为,聚焦学科建设,着眼创建扎根中国土地的现代一流教育,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做出现实的贡献。另外,通过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的创新引领作用,创新机制模式,创办新型国际化学校,发挥“鲶鱼效应”,形成倒逼机制,促进国内教育改革发展。
三是从利益驱动转变为发展驱动。中外合作办学,在未来应该是引领和示范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或者说寻找改革创新路径。我们是在把大家认为的国际上一流的东西在中国的土壤上进行中国化的实践,这是我们办学的初衷,而不能仅局限于资源的引进,更不能成为学校的“摇钱树”。作为教育改革和创“双一流”的“试验田”,中外合作办学承担着改革创新的使命和责任,我们要借鉴世界一流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治理模式、人才培养方式以及教学方法,充分吸收、改造、内化,形成中国化的做法,引领和示范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向。
四是从盲目自发转变为有序自律。什么叫盲目自发?很形象的一个比喻,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摸石头摸惯了,摸了几十年了。到了今天,不光是国内没有多少石头摸了,到全球、到世界上也没有多少石头可以摸了。所以说,今天对于中外合作办学,大家都应该多进行理性思考。像咱们林主任主持的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就是在思考中外合作办学的问题,就是在回答理论和实践中遇到的重要问题。中外合作办学怎么样才能更理性?怎么样才能有好的顶层设计,有长远规划,有统筹安排?现在,我们开始有规划、有思考、有专家指导、有行业组织,有自律,开始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刚才瞿会长还向大家宣布了中国高教学会中外合作办学分会的成立,正是这一趋势显现出来的一个重要标志。学会是干什么的?学会当然是要研究问题,要推动行业行为规范和自律的。今后,要进一步从“摸石头过河”过渡到推进理论创新和决策咨询,建设行业组织和专家咨询机构,为中外合作办学者之间搭建更好的交流与沟通平台,凝聚力量,增进共识,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建言献策,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目前,已筹备设立中外合作办学专家委员会,扩充专家团队,进一步发挥专家的咨询决策作用,加强理论研究,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的新举措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我们也一直在管理方式上进行改革创新,我们将继续做好完善涉外办学法律法规,抓好简政放权、放管服结合,加强质量监管三项工作,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
一是修订完善法律法规,做好顶层设计。《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实施以来,历经十多年的发展,一些条款暴露出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难以满足现阶段中外合作办学发展需要,急需修订和完善,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目前,我们已启动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的修订工作,将组建不同类别专家组,广泛开展调研,推动修法程序。我们非常欢迎中外合作办学一线的工作者们,为修订工作建言献策。
二是规范程序简政放权,强化服务意识。为了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优化服务,今年,我们着手起草了三个指导性文件,分别是《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赴境外办学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高等学校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有关条件的申报指南》、《关于做好高等专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的通知》。目前,三个文件已基本完成面向省市、高校征求意见工作,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希望在年底前下发。另外,今年10月,我们首次发布了《中外合作办学100问》、《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年度报告》、《中外合作大学2016年招生情况》等系列报告,发挥了服务社会大众、回应社会关切的作用。
三是依法行政,加强监管,建立退出机制。教育部将更加严格地执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的相关要求,严格审批、加强评估、强化退出,把好入口关和出口关。今年,我们启动实施了年度报告制度,793个项目和机构向社会亮出家底,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开展第五轮办学质量评估,对92个项目和机构进行评估,实现淘汰更新、优化升级的目的。明年,我们将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办得不好的,按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要求退出,清除出去,更好地支持、扶持办得好的。配合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工作,通过信息公示制度,强化信息监管,及时向社会发布评估结果等权威信息,提高社会关注度,维护学生权益,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产生了积极效果,促进了办学自律,形成了良好的舆论导向。
各位代表,在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原大地,探讨中外合作办学的世纪课题,运用世界各国资源、运用人类全部智慧,做强中国教育,意义深远而重大。当前,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的发展正处于十分关键的历史时期,是继续前进还是左顾右盼,是以我为主还是人云亦云,是发挥作用还是放任自流,都必须给出明确而毫不含糊的回答。同志们,我们要不忘初心、永握定力,用改革的精神推动开放,用开放的怀抱创新改革,提质增效,服务大局,打造中外合作办学的强劲升级版!
再一次祝愿第七届中外合作办学年会圆满成功!祝愿各位代表在郑州生活愉快,收获满满!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