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高等教育探索培养“世界公民”
“来自不同国家的我们,不能变成‘站在长城两侧’的人,而应该消除隔阂、跨越心中的‘长城’。”来自俄罗斯的安娜·马尔昌科瓦在中国酷爱爬野长城,近日在参加上海纽约大学一年一度的“华夏杯”中文演讲比赛时,谈出自己对于另一个“长城”的见解。
安娜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中心的留学生。她也是数十万在华留学生中的一员。
1950年春天,新中国成立之初,东欧5国的33名留学生来到北京,他们是新中国迎来的第一批外国留学生。在当时,来华留学的外国学生数量不到100人。
而今,来华留学生数量从两位数跨越到六位数。截至2016年底,累计有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万名留学生在中国求学。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有47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
成立5年的上海纽约大学举办的“华夏杯”比赛,为华东地区乃至地处更远的中外合作举办的大学提供了沟通交流机会。
上海纽约大学中文项目主任张绮翼说,“华夏杯”中文演讲比赛是一项严肃的语言能力评比比赛,辐射华东地区的西交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以及上海多所高校的国际交流项目。今年有10多所高校及国际交流项目的130多名外国学生报名,在鼓励他们热爱汉语、学习汉语的同时,“冲突与理解”等演讲话题,也拉近了各校外国学生的心灵距离。
邀请外国学生“比拼”中文,只是上海纽约大学资源向校外“辐射”的一小部分,另一个系列的精彩辩论最近也在这里举办。由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邀请境内外大学生和高中生代表,共同完成了由联合国授权的“模拟联合国”活动。
在一间普通的教室内,扮演“各国代表”的中外学生按照指定位置分别就坐,展开针锋相对的议题辩论。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要保证人民财产安全、社会井然有序,不能任由比特币市场肆意发展而不加监管。”一名代表流利地用英语阐释“国家”立场,时而敲响的“主席锤”提醒时间。单凭辩论内容,你可能真的感觉自己身处“联合国”。
多国学生参加上纽大“模拟联合国”活动。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摄
从酝酿到最终落户上海纽约大学,模拟联合国项目前期筹备了4年。“‘模联’的历史,同这所学校的成长几乎是同步的。”已经从上海纽约大学毕业的乌萨马是该校“模拟联合国”活动最初的组织者之一。
以“全球化下的中国崛起”为主题,今年的“模联”活动吸引了境内外高中生和大学生共80余人报名参加。“模联”议程涉及危机处理、环境保护和科技金融等,为此还设立了模拟的“委员会”。
在本届模联金融科技委员会现场,华夏信财国际投资主管迈克·J·拜道耐心指导着一位高中生代表。
“陈述自己代表国家的方解决案时,你需要和在场每个国家代表有眼神交流,然后明确告诉他们,这一方案考虑兼顾了A国经济发展的特点,B国的相关产业现状。”迈克说。
每位“模拟联合国”的参赛者都会成为一个“国家”的代表,他们需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获得尽可能多的“国家”支持而游说、辩论、磋商。在现场,他们还会得到来自专业人士的指导和点评。
美籍华裔学者、上海纽约大学副校长刘虹霞是学生“模拟联合国”活动的支持者。她希望,通过“模拟联合国”这一形式,让学生能真切了解和体验一些影响世界的重要议题。
统计显示,上海纽约大学已累计招收68个国家的1500多名学生。首届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选择继续在中国升学、工作等。
历史上,中国曾以文化教育的兴盛,吸引世界学子学习交流。如今,中国决定建设教育强国,同样将带来多元文化的交融。
刘虹霞认为,学生们在中国可以感知多元文化环境,包括与各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深入交流,进而加深对世界的理解、求同存异,建立信任与合作,使他们都能成为未来的“世界公民”。
“我们期待七八年之后,上海纽约大学的‘模拟联合国’能够成为一个‘智库’,为中国的国际政策提供一些切实的看法和建议。”乌萨马这样畅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