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北京邮电大学国际学院:桃李芬芳满国际,春华秋实育栋梁
    发布日期:2017年05月29日 18:40 浏览次数: 来源:北京邮电大学国际学院党委书记王宏原 作者: 字号:[ ]


    桃李芬芳满国际,春华秋实育栋梁

    ——记北京邮电大学国际学院办学历程


    2004年6月,北京邮电大学与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学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得到国家教育部的批准创立,北京邮电大学国际学院作为专门实施联合培养项目的二级学院同期宣告成立。

    时光荏苒,2017年北京邮电大学国际学院已悄然走进第十三年。国际学院在合作办学实践中,成功地实现了从稚嫩到成熟、从探索到发展的前进历程;在教育部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悉心关注下,在两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联合培养项目取得了实质性的成功,以连续八年100%的就业率体现了两强合作的优异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令人信服的市场竞争力。

    “国际学院合作办学项目很好地传承了两国和两校在教育教学体制和理念中的精华,并实现了良好的融合,切实地为教育部推进和倡导高水平合作办学树立了典范。”教育部有关领导在参加联合培养项目毕业典礼时如是评价。

    英国使馆代表也为两校取得的丰硕成果感到欣慰和高兴,称赞联合培养项目增进了中英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依靠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和特色专业教育,除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毕业生,也为中英合作办学树立了典范。

    回顾北邮中外合作办学之路,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拥有一个精通专业、团结坚定的领导集体,并在其领导下制定出了适合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符合北邮发展目标的中外合作办学方针政策。

    强强联合,凝聚办学实力

    北京邮电大学是国内的著名大学,在信息科学领域的实力相当雄厚。而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创立于1885年,是伦敦大学联合体中规模大、学科全、教学科研水平高的四大院校之一。伦敦玛丽女王大学作为包括剑桥、牛津在内的24所英国最顶尖大学所组成“罗素集团”(TheRussell Group)的成员之一,是一所杰出的研究型大学。两校的合作可谓是强强合作,为优质资源的融合奠定扎实的基础。

    2000年,北邮与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建立学生交流项目,先后派出四批学生到该校攻读硕士学位课程。是年,两校签署了学生交流项目协议,并于2001年推荐9名本科毕业生到该校攻读硕士课程。2003年两校第一次“亲密接触”,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在北邮成立了“电磁场理论与应用——无线电通信工程国际开放实验室”。

    随着学生交流项目逐年扩大,实质性的校际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教师互访也不断增加,双方都萌生了开辟新的合作领域的意愿。

    2004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北邮与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开展的本科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这个项目,北邮新增设了两个国内急需的交叉学科专业,即电信工程及管理专业和电子商务及法律专业,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际学院。

    当年9月,122名通过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录取的计划内学生进入国际学院学习。这批学生将通过中英双方的联合培养,在北邮完成四年的本科学习,成绩合格者将被授予伦敦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双方的学士学位。

    2011年7月,基于两校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办学成就,教育部批准两校新开设物联网工程又一紧跟时代发展、培养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所需人才的新项目。

    质量为根,夯实办学基石

    为确保教学质量,过去的十多年,国际学院严把质量关,坚持办学高标准、质量高要求、学生高素质的办学思路,融合中英两校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先进教育和管理理念,建立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在力图符合两国对教育教学质量要求的同时,也着重突出合作项目的自身特色,致力于创新实践,着力打造一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精品。

    质量保证从招生录取时抓起,因为良好的生源是项目成功的首要因素。十年来国际学院始终坚持国家计划内招生,同批次录取,生源质量始终保持较高水平。2016年在全国26个招生计划省中,25个省份超出当地一本线50分以上,10个省份超过当地一本线80分以上,在全国同类项目中保持领先。

    与此同时,国际学院拥有稳定的教师团队,专业课由中英双方各负责50%的教学任务,中方老师来自北邮相关教学学院,必须通过北邮双语培训课程,并能使用英文进行教学;英方则选派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本校专职教师,在本校承担同样课程的教学,必须通过该校教师培训课程,以此保证合作项目与母体学校相同的教学质量水平,同时也更好地延续了纯粹英式教学。


    通过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学会(QAA)质量评估



    外籍教师与学生学业交流


    质量保证体现在管理上创新,因为高效的管理机构和体制是项目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保证联合培养项目能够按照既定目标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本着平等合作的原则,借鉴英国成功的教学管理模式,国际学院建立了由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考试委员会、师生联席会等组成的质量监控体系。

    管理委员会由双方的校级领导及项目负责人组成,负责联合项目的重大事项的讨论和落实。管理委员会中方成员中有一位主管国际合作和一位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为项目的发展提出指导性原则,切实维护中方特别是学生在联合项目中的合理权益。两校高层领导直接参与管理,也体现了两校对联合培养项目的高度重视。管理委员会下设学术委员会和考试委员会,其中学术委员会由双方的学术代表组成,负责课程设置、教师聘任、教学检查,教学质量监控等。


    在这个项目中,按照英国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设置了考试委员会,中国的高校一般没有这个设置。考试委员会由双方任课教师和相关负责人组成。考试委员会的特别之处还在于聘请校外专家,实行第三方监督管理。由校外专家负责评审试卷、监控匿名阅卷过程、审核考试成绩,以及进行学位认定。校外专家还负责抽查试卷和毕设论文并提供书面反馈意见。考试委员会的工作向学术委员会报告。这样的模式分清了行政和学术两种权利的职责,也明确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使项目教学管理更加专业化,教学质量把关也更加严格。

    质量保证要由用人单位评价,因为积极的市场反馈是项目生命力的决定因素。为了把握两个交叉专业的发展方向,能够使其真正符合今后我国信息科技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学校成立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企业顾问团。顾问团的成员包括国内著名的电信运营商,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还包括中国邮政、奇虎360、高通等IT企业。顾问团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合作办学项目汇报,并提供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咨询,为项目专业的发展建设提供最前沿的参考。


    过去十多年中,国际学院稳步发展,在中英两校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联合培养项目两次接受并高分通过中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每个办学周期的续办申请均顺利获得教育部批准;三次接受并高评价通过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学会(QAA)教学评估;四次接受并高分通过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工程类专业认证评估,并获得IET最长的五年认证期限,是目前大陆地区唯一通过IET专业认证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开拓创新,谋求学生全面发展

    在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的同时,国际学院也一直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上积极创新。在教学方面,国际学院努力融合中英两国在课程方面的优势,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除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实施英语授课外,项目还以专业课分组大作业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小学期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设置上激发学生的原创意识和创新能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际学院从大一到大三都开设了“个人能力拓展项目”(PDP)课程,该课程在中英两校都是首次引入,覆盖演讲、辩论、创意广告、面试、出国材料书写等对学生日后发展至关重要的内容,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激发学生学习潜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演讲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了英国使馆负责人以及国内外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机构的特别支持和鼓励。


    中英两校科技创新实践项目之智能机器人



    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展



    中英学生文化交流夏令营


    在学院两千多人的学生群体中,开设个人能力培养课程,需要两校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心血,但这都是联合培养项目合作双方愿意付出的努力,因为我们希望这种合作既不是简单的照搬,也不是随意的堆砌,而是能融合两校优质资源之所有,打造一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精品。

    与此同时,学院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学院办学全过程,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兴趣和科学素养。学院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高校负责人来校宣讲,内容包含学科专业、人文知识、升学咨询等多个类别,打造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接触前沿科技、实用技术,同时拓展视野。在此基础上,学院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专注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尽显风采。在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电子电路设计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微软ImagineCup嵌入式大赛及学校的大学生创新竞赛等各类竞赛中,均有突出表现,取得特等奖、一等奖及其它奖项等不俗成绩;值得一提是多年来国际学院学生发表EI检索学术论文数量居北邮本科学院之第一;近三年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立项20余项,已经有10余人次申请并获得国家专利。此外,国际学院的学生在就业应聘、硕士项目面试、书面和口头的个人陈述表现出非同一般的自信,受到用人单位和招聘学校的好评。

    学院还特别注重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通过多特色党团建设活动、特色班级建设活动、特色中英两校师生交流项目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院发展与建设的积极性,德育工作成果显著。国际学院学生包揽北邮篮球赛、足球赛和运动会男子团体赛的冠军,并连续四年获得北邮服饰文化节冠军,国际学院分团委五次获得北邮“五四红旗分团委”荣誉称号。

    国际学院已经累计培养出学生3200余人,毕业生成绩令人瞩目。已有的八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100%,除两个母校北京邮电大学和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外,他们还被多家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和著名企业(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录取和录用。毕业生平均读研率达80%,平均出国读研率达70%,打破两校攻读更高学位的记录。毕业生平均获得英国一等荣誉学位比例34%的,是英国本校的3倍。已经有42人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本科生直博项目到英国牛津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南安普顿大学等深造。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国际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融合,在国际视野中培养人才的很好的验证。

    奋勇争先,助力“双一流”建设

    2016年2月,在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中,要求各院校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按照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战略部署,北京邮电大学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在学校第六届二次教代会上,北邮乔建永校长指出:“我们希望体现学校综合实力的相关指标稳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现代大学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形成良好的治理体系与运行机制;重点优势学科名列全国前茅,拥有若干世界一流学科或者研究方向等。”


    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教学论坛



    主办北京地区部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交流研讨会


    北邮国际学院一直站在国际合作的最前端,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直接建立了稳定持久的合作关系,并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中通过中英两校战略合作和资源融合,不断促进我校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教师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助力北京邮电大学“双一流”建设。

    (1) 扩大教学研究领域:依托项目教学特色,发展双语示范课程、精品课程和微型课堂项目建设;鼓励教师用创新的观点和视角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目前已获得10项校级教学改革成果。

    (2) 增强科学研究实力:通过定期组织科研论坛,搭建两校学术人员交流平台;通过建设联合实验室,吸纳先进术理念,并通过科研分享,转化为自身的成果,在合作中不断积累科研经验,提高科研能力,保持自身在信息通信领域的领先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科研模式。

    (3) 创建教师发展平台:近百名任课教师在项目的教学经历中获得能力的提高,多名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北京市优秀教师奖等荣誉。通过教师短期访问、专项培训、经验交流等多种措施,全面提高北邮教师双语/全英语授课能力,助力北邮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提升。

    (4)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引入国际化工程类人才培养标准,建立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引入英国等级学位制度,探索我国高素质人才学位培养机制改革;通过引入国际性课程结构体系, 改善学生的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公民。

    作为较早获得教育部批准授予双学位联合培养的项目之一,北京邮电大学的联合培养项目融合了中英双方教育的精华、结合了双方学校的优势专业,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同时又凸显出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和特色,充分利用中外优质教学资源,培育国际化高端人才,为学生创造更科学的培养环境,帮助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获得中外权威机构和社会的认可。

    面向未来,在各方的关怀、支持和指导下,北京邮电大学将进一步探索实践,为培养国际化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为增进中英两国教育领域的合作继续做出贡献。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 All Rights Reserved,BCFCRS,CAHE.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曾厝垵西路7号厦门大学海韵园科研2号楼 361005;电话:86-592-2521599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01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