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增效 中外合作办学绽放华彩

编者按
第九届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闭幕至今的一个月,《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政协报》等中央媒体,《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教育在线、新浪网等,以及数十家地方主流媒体纷纷对年会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客观深入报道,有效引导了中外合作办学的社会舆论,强化了积极健康的中外合作办学主流话语体系。
教育部机关报《中国教育报》在第九届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开幕当天的9月18日,第一时间发布了年会召开的新闻。
今天,《中国教育报》在相关版面头条位置再次大篇幅刊发了该报资深记者黄金鲁克对本届年会采写的深度报道。
本网全文转发今天的报道。
中国教育报记者 黄金鲁克
一所中英合办高校一年学费近10万元人民币,但其高考招生分数线已经超过了重点线。这是什么概念呢?这意味着一名家长,本可以更轻松地一年花5000元学费让孩子上大学,但家长并没有,而是选择让孩子去读费用更为昂贵的中外合作办学大学。
“简单地讲,就因为我们现在的中外合作办学水平高,质量得到家长和学生的认可。而通俗地讲,我们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和水平具备性价比。”紧接着,方军给出答案。
中国要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外合作办学须贡献中国智慧
公办大学、民办大学和中外合作办学大学,被誉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三驾马车。
近五年来,国内本科及以上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60%的境外合作院校是属于“QS”排名全球前200以内的高校。方军强调,中方合作院校通过引进、融合境外高校先进的办学理念、优秀师资和优质课程,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大大提高了中外合作办学的社会影响力和信誉度。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对中外合作办学而言,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意味着新机遇,更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今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正不断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而且中国在全球事务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责任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此,如何能够培养我们年轻一代的人为参与未来的世界做准备?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在年会上表示,这涉及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并且是全球高等教育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中国教育要走向世界教育中心,中外合作办学应该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标准。”林金辉表示,中外合作办学几十年来有两个方面的成功经验,第一个是中外合作办学独特的制度设计,值得很多国家来学习;第二个是中外合作办学在发展中积累的大量“可复制、可推广”的办学成功经验。
“动刀子”“一刀切”“叫停”“大规模审查”“中国出手了”……一时之间,国际和国内舆论出现各种版本的关键词解读。
近年来,教育部一直着力于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和效益。为此,教育部提高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准入门槛,并实施提升质量、监管评估、强化退出机制等一系列措施,而今年批准终止234个相关机构和项目正是支持完善和创新中外合作办学监管体制的重要成果之一。
林金辉解释称,新一轮扩大教育开放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要处理好规模速度和质量效益的关系。适度规模是基础,只有以一定的速度发展到一定规模才能形成规模效应;而达到一定规模后,创新质量就成为关键;最后,效益是目标,因为其直接决定中外合作办学的地位和作用。
“改革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制度,这是确保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的‘牛鼻子’。未来,我们将继续牵住‘牛鼻子’,打造中外合作办学评估的‘2.0版’。”方军表示,教育部未来将加强和完善合作办学的监管工作,以确保机构和项目的办学质量,实现优胜劣汰。
其实,中国的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惊鸿一瞥”。今年上半年,英国召开跨境教育国际会议,就邀请了教育部学位中心主任黄宝印去介绍中国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
截至2018年3月,首批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中,有118所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国内重点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已经不是‘稀客’了,更不再是什么‘生客’。”南京邮电大学郭强表示,致力于跨境高等教育的境外一流大学大多已经来华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了,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来源的渠道已趋于平衡。
“未来中外合作办学应该结合各自地方的优势,实现区域化、差别化的发展。”郭强建议并举例说,一些重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资源最好,但研究发现中外合作办学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强的高校。
对接国外合作办学资源,毕竟不是市场买卖。“不要用西方的标准来框我们!”面对记者的采访,林金辉发出这么一个倡议,在与国外合作办学资源对接制定标准时,中方院校必须坚持自己的标准。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出现一个倾向——过分强调“洋认证”,认为国外的就是好的。一些地方政府和高校一味强调自己的中外合作办学外方合作高校世界排名多少,并将国外的排名作为唯一依据。